新华日报评论员:随机性调研——听真话察实情知民心的有效途径
随机性调研的概念,顾名思义,不难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一次讲话中指出,调研中可以有“规定路线”,但还应有“自选动作”,看一些没有准备的地方,搞一些不打招呼、不作安排的随机性调研,力求准确、全面、深透地了解情况,避免出现“被调研”的现象,防止调查研究走过场。
随机性调研的做法,正在我省省级领导中悄然践行。省委书记、省长带头,省级领导班子成员纷纷行动,或是直接进村入户,或是下到企业园区,或是走进学校社区,一竿子插到底,面对面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既是我省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即知即改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成果,也是“三解三促”活动的延伸、拓展和常态化运用,与近年来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努力既一脉相承又不断深化。
这样的随机性调研因为不带记者、不作报道,表面上看并没有掀起什么“波澜”,形成什么“效应”,但这又恰恰是随机性调研的真义所在,所追求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而不是为了让别人知道“我在调查研究”、“我在接触群众”。调研真正成为调研,而不是“调演”。
当然,随机性调研并不是调查研究的全部,但确实带有鲜明的作风导向、问题导向、工作导向。这“三个导向”又集中体现在“两个维度”上:一是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领导干部应当更多地直接而不是间接地联系群众,跳出“包围圈”,撤掉“过滤网”,在与群众零距离接触中听真话、察实情,知民心、解民忧,同时根据群众反映的问题、提出的意见,调整、完善和创新有关政策,以收到解决点上问题和促进面上工作的双重功效。二是评价一个地方的工作,不仅仅看数字、看亮点,而是要看全面工作,看解决自身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成效。随机性调研把“发言权”还给老百姓,对各级干部是个有力的促动。只有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尽心尽力为群众谋福祉,多做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实事好事,你那个地方的工作才经得起随机看、随机问。
随机性调研开辟了新的民意直通车,架起了新的干群连心桥。领导作示范,一级带一级。随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行动起来、层层跟进,形成上行下效的正能量,把所做的一切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使各方面工作能得到人民群众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