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07年12月01日

关于建立东山教育基地的可行性论证报告(送审稿)

梅州教育局 edu.meizhou.gov.cn时间:2006-06-18 浏览次数:-

教育基地所需投入资金,涉及两部分。一是房屋的拆迁、土地的征收、公共设施的建设费用;二是学校设备设施的建设费用。其中,房屋的拆迁、土地的征收、公共设施的建设等方面的投入由市财政支出。学校设施设备建设的资金投入,由政府、学校、社会捐助等多渠道解决,政府和学校的压力不会太大。

(四)生源有保障。

据学年初报表统计,2004年我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63.7%,有3.5万初中毕业生因高中学位严重短缺而无法继续升学。按照各县(市、区)调查统计,全市近三年初中毕业生每年有3万左右难于升学。因此,教育基地的生源是有保证的。

(五)师资来源有保障。

办教育基地,初步规划需增加的教师额共832人,其中普通高中教师544人,职业高中教师190人,中小学生综合社会实践基地教师20人,小学教师78人。据调查,我市每年回来报到的师范类本科毕业生有300多人,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教师来源有保证。

(六)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予以认可。

2004年12月30日,陈卫平副市长率领梅州市教育考察团成员,在考察了茂名、信宜教育工作后,专程到省教育厅,向省厅领导及相关处室负责同志汇报梅州教育特别是东山教育基地建设设想。省教育厅领导高度赞扬和支持兴建教育基地,认为梅州建设教育基地的设想非常好,符合目前经济发展和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要求。

(七)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

集中办教育园区(城)是各地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为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而兴建的高标准、现代化的集约型优质教育品牌。为加快高中教育的发展,许多地方都以集中办教育园区(城)作为推动教育快速、优质、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举措,且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如我省的信宜教育城,浙江省的杭州教育城,山东省淄博市教育城,大大满足了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要求,对当地教育全面上水平、整体上台阶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教育基地初步规划设想

经过多次调研和充分论证,认为从不断增强教育对经济发展支持的需要出发,有必要规划建设一个集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中教育为一体的教育文化带,使之成为梅州的综合教育基地。教育文化带的远景规划涵盖嘉应学院到秀兰大桥以南地段,建成后包括嘉应学院、市农校、职业技术学院、梅县高级中学、东山书院、东山中学、院士公园、客家名人广场、广东汉剧院、市职业技术学校等。近期规划是从东山书院至秀兰大桥以南,建成后为东山教育基地,包括东山书院、东山中学、院士公园、客家名人广场、广东汉剧院、市职业技术学校等。

东山教育基地具体规划和建设规模分列如下:

(一)教育部分

通过调研和论证,我们初步认为,东山教育基地应以做大做强东山中学和办好市职业技术学校(含中小学生综合社会实践基地)为重点。理由如下:

一是东山中学是我市一流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好,学位供不应求,宜做大做强,满足群众需要。

二是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缓慢,省教育厅要求普高、职高共同发展,做大做强我市的职业教育,加快市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打造我市职教品牌,为实施“四个梅州”培养更多技术人才。而市职业技术学校现有规模不能适应这一要求。

上述设想实现后,可净增优质学位达10200个(见下表)。点击放大观看

(二)公共文化设施部分

1、东山书院按原规模修建;

2、院士公园(亲水公园)占地50亩;

3、客家名人广场占地60亩;

4、广东汉剧院占地25亩。

5、公共服务设施用地80亩。

三部分合计用地926亩(具体规划布局见规划图)。

四、办学机制

创新办学机制,不断推动教育体制改革,是办好教育基地的一个重要思路。高中教育为非义务教育,其办学模式及动作机制应有所创新。为此,扩建后的东山中学拟采取公办、新机制、“三限”择校和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运作机制。其中东山中学高中部扩招后仍以公办计划招生为主,同时按照“三限”的要求,招收一定比例的择校生;新建东山中学民运部、东山中学初中部、东山中学附小则主要采用市场运作的模式,即收费上学;市职业技术学校以招收计划内学生为主,但也要按政策规定收取一定的学费、住宿费和实习费用,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技术设备,面向社会办一些短期的技术培训班、证书班等,还可以向社会提供技术服务。通过创新办学机制,既可推动教育体制改革,使教育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又可给学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增强学校自我保运作和偿还银行贷款的能力。

五、资金投入概算及筹措渠道分析

(一)资金投入概算。

教育基地工程浩大,其资金投入分为两部分,一是房屋拆迁、征地、公共设施建设的费用,二是学校设备设施建设的费用。近期规划预计所需投入资金约为4.3亿元。其中房屋的拆迁2760万元,征地12240万元,公共设施的建设费用8500万元,院士公园(亲水公园)1000万元,客家名人广场800万元,东山中学(含小学)设备设施建设的费用约为7000万元(按每平方米450元计算),市职业技术学校设备设施建设的费用约为4840万元,中小学生综合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费用3000万元,广东汉剧院2200万元。

(二)东山教育基地建设资金的筹措办法。

据测算,教育基地近期规划建设需投入资金约4.3亿元。其中征地拆迁约需1.5个亿,公共设施的建设约需0.9亿,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建设约需1.5亿。院士公园(亲水公园)、客家名人广场、广东汉剧院等约需0.4亿。这些建设资金的筹措主要采取四种渠道:即政府投资、市场融资、社会投资和学校自筹。

政府投入部分主要用于征地、拆迁、公共服务设施(如水、路、电)。其中征地拆迁约需1.5亿元,可分二年投入:一是每年向上级争取1000万元。二是每年从城市教育费附加中拿出60%(2000万元)集中投入。三是2005年的城市建设维护费相对集中使用,投入3000—5000万元,这样可保证政府连续二年在教育基地建设的投入达6000—8000万元。

市场融资就是要在教育基地开发建设及运营中,充分利用市场规律的手段来筹集资金。如市职业技术学校教学楼的无偿建设可以和获得教师村开发权捆绑起来;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权和基地内所有广告位的使用权均可以采用公开拍卖的方式;东山中学和市职业技术学校可在创新办学机制,增加办学经济效益上下功夫,这样做符合市场经济规则,也有利于形成良性的支持教育发展的机制。社会投资就是要充分发挥海外侨胞、企业家爱国爱乡、支持教育的热情,广泛动员他们支持家乡办教育。如学校的教学楼等设施、客家名人雕塑、院士长廊、广场、公园、东山人行桥等都可通过认捐的方式建设。

学校设备设施建设的费用由各校负责,约需1.5亿元。其来源渠道分列如下:

1、东山中学拟办一间民办机制运作的全寄宿民办中学和附属小学,需投资约7000万元。资金的投入拟引进朱孟依先生捐助的3000万元,缺少部分由银行贷款和校友或华侨捐助。通过收取择校费来偿还银行贷款。

2、市职业技术学校,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建设的精神,到2007年9月在校学生达到3000人的规模。其间到2006年9月在校学生达到2000人的规模。2006年9月前计划总投入4840万元,用于教学大楼、实训楼等设备设施的建设。其资金的投入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一是置换原学校土地,60多亩土地和楼房约值1500万元;二是通过教师村开发收入和教育城广告、商店、银行等的经营权拍卖所得利润补贴该校建设;三是学校向银行贷款一部分。通过短期技术培训等来偿还银行贷款。

3、中小学生综合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省教育厅拨款400万元、市财政拨款一部分,资金缺口部分可引进民间资金或争取广州市教育局对口扶贫。

六、生源、师资需求分析

(一)生源来源分析。

2004年我市共有高一年级学生数为49585人(其中普通高中一年级34521人,职业高中一年级10860人,技工学校一年级2020人,在梅州市外读高一的学生2184人)。

全市今后三年初中毕业生人数和高中阶段教育招生人数为:

2005年初中毕业生有87139人,普通高中招生41608人,中职招生14168人,合计55776人。尚有31000多人难于升学。

2006年初中毕业生有97321人,普通高中招生46356人,中职招生15566人,合计61922人。尚有35000多人难于升学。

2007年初中毕业生有97938人,普通高中招生51179人,中职招生17124人,合计68303人。尚有29000多人难于升学。

由此可见,我市今后三年每年有3-3.5万初中毕业生因学位短缺而未能就读高中。教育基地于2006年招生,按目前的方案,每年可净增招生人数为2500人,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生源充足,对各县(市、区)的招生影响也不大。据我们测算,中考录取分数线再下降5分,全市就有1200人入围。按测算,2007年高中入学录取分数线将在现有的总分标准上下降60分左右。这是普及教育所必然产生的,我们认为对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不大。随着我市高中优质学位的增长,随着全国、全省高校的扩招,高中毕业生升学率并不会因扩招而下降。

(二)师资需求分析。

1、东山中学。高中扩招30个班,扩招学生1500人。按照《广东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办法》(粤机编办[2003]124号文)计算(3750÷13×1.09),需增加125位财政拨款的编制教师;民办高中90个班,扩招学生5000人,需增加419位教师;民办附属小学,按广东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办法计算(1800÷23×1.09),需增加教师78人(大专以上学历)。

2、市职业技术学校,按照《广东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办法》计算(913÷12×1.09),需增加专任教师190人(其中20名财政拨款的编制教师)。

3、中小学生综合社会实践基地需增加20名财政拨款的编制教师(本科以上学历)。

综上所述,三年共需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共754人,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78人,财政拨款的编制教师165人。近年来,随着大学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我市每年回来报到的师范类本科毕业生有300多人,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2005年预计近500人,引进应届大学毕业生担任教师应不成问题;同时随着学校人事制度的改革,可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外地优秀教师,努力打造名教师、名校。

七、实施计划

调研论证阶段:2004年11月-2005年1月10日。进行前期调研和论证工作,形成论证报告、项目规划设想等。

筹备阶段:2005年1月11日-2005年1月20日。正式成立“ 梅州市教育基地项目建设筹备领导小组”。初步确定规划思路。

规划设计招标阶段:2005年1月21日-2005年3月底。进行规划设计、招标融资,完成各项前期工作,在“两会”期间举行奠基仪式,多渠道筹集项目建设资金。

征地拆迁阶段:2005年2月-2005年5月底。进行征地拆迁和方案征询意见。

建设阶段:2005年5月-2006年8月。进行项目建设。

招生阶段:2006年2月-2006年8月。2006年春季市职业技术学校招生,2006年秋季全部学校招生。

八、社会效益

兴办教育基地,一是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规模。有规模才有效益,据茂名市的经验,一所学校的办学规模如达到5000人的规模,学校单靠学生的学杂费用就可正常运作,而不需要择校费,可减轻群众的负担;二是增加了我市优质学位的比例,满足了学生继续升学的需求,尤其是满足了学生读优质学校的要求。2004年的优质高中学位占69.9%,教育城开办后,可增加优质高中学位8340个,优质高中学位的比例可增加近10个百分点,同时,优质小学学位增加1800个;三是为实施“四个梅州”奠定坚实的人才保障,促进我市经济的发展;四是做强做大了市属职业学校,加快了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五是更好的体现了我市崇文重教优良传统和“文化梅州”的特色;六是打造了城市新的亮点,教育城将成为我市集教育、文化、旅游于一体的新景区,提升了客家文化的品位;七是加大了我市办学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推动了教育教学的发展;八是在一定程度上可实现设备设施资源和师资资源共享,减少资金重复浪费。

九、问题与建议

兴办教育基地,鉴于我市的情况,在资金来源、师资建设和生源素质上会存在一些问题。

(一)学校资金投入大,贷款后还贷有一定困难。

(二)在我市财政较困难的情况下,增加财政编制教师难度较大,且需经省机构编制委员核批,难于一下子解决所需编制额;按我市现职教师工资标准,引进外地优秀教师有一定的难度;

(三)农村高中逐步萎缩。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近几年我市高中扩招主要在县城以上,当扩招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农村高中,特别是边远山区高中的招生将逐步减少;生源综合素质略有下降;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按照学校在校生配足教师,增加学校(尤其是市职业技术学校)学科带头人的人员编制,并纳入财政预算,以减少学校的负担;

(二)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地优秀教师来梅任教;

(三)市财政设师资培训专项资金,加大新任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力度,提高新教师的综合素质,尽快适应教育教学要求;

(四)要高标准、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高中阶段教育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源;

(五)市委、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要求各部门减免报建等相关费用,以减少建设成本;

(六)教育基地集教育、文化、旅游于一体,内涵丰富;其远景规划更是范围广泛。为更好的体现其内涵,便于征地和贷款,建议修改其名字。

以上论证报告请领导决策参考。

附件:

一、2004年各县(市、区)小学在校学生数

二、2004年各县(市、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

三、2004年各县(市、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数

四、2005-2007年各县(市、区)高中阶段教育招生预计数

五、省教育厅对梅州市建设教育基地的意见和建议

六、茂名信宜市教育城情况及经验做法

七、东山教育基地用地规划方案

八、梅州市东山教育文化区用地总体规划图

梅州市教育基地前期论证工作小组

二○○五年一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