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硬件与软件投入比例失衡的问题,笔者作为一名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者感触颇多。这里,笔者仅想就如何改变重硬轻软局面谈点看法。
要真正理解教育信息化的内涵。笔者认为,教育信息化的落脚点应在“化”字上,硬件装备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而充分运用是其根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其关键,为教育教学服务是其宗旨。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软件投入上产生的效率虽然不像硬件装备那样立竿见影,但其效率是隐性的、长远的、持久的,正是教育信息化的归宿。一所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正是一个校长治校能力的体现。因此,在确保硬件装备达到一定标准后,学校领导班子要用大量的精力来研究教育软件的配套建设,力求与硬件建设同步进行,充分发挥出教育信息化的作用,展现出优质教育的魅力,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
着眼校本培训,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对于软件的使用,一些教师常常望而生畏,产生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少一个教师学习、交流和成长的平台。要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送出一些技术骨干外出学习和培训后,以校本培训为基本途径,从基础着手,展示一些常用软件的用法,从而打破教师对软件使用上的神秘感,在心理上减轻压力,在感性上产生软件学习原来很容易的效果,达到学校教师人人会用信息技术的目的;二是开展信息技术运用成果竞赛,如电子备课、课件制作、多媒体教学等,以竞赛促普及,以奖励增强教师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信心,在竞赛的组织上可以由学校自己组织,也可以由软件提供方来进行,其目的在于推广和使用教育软件;三是学校从培养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着眼,在实施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可以将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之中,作为考核校长和教师的一个基本指标。
软件开发和使用应遵循互惠的原则。对于新开发的教育软件,应鼓励开发商为学校赠送试用版,学校应紧密配合,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及时反馈。开发商对学校提出的有效建议,可以用奖励的形式适当为学校赠送一部分软件,并辅之以相应的应用培训。这样可以保证软件真正具有“教育性”,为教育信息化服务,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湖北省长阳县龙舟坪镇中心学校 张红昌)
《中国教育报》2005年5月16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