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双减”民乐曲,点亮少年艺术梦
——“双减”怎么减,梅州有办法
系列报道
(第十三期)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精神,加大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工作经验总结和宣传推广力度,梅州市教育局推出“‘双减’怎么减,梅州有办法”系列报道,聚焦各级各部门、各学校落实“双减”工作的典型经验、工作亮点以及创新举措,大力宣传推广典型案例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动“双减”工作在我市落地见效。接下来,市教育局将根据“双减”工作推进情况,分阶段、分批次发布典型案例,供各县(市、区)、各学校学习借鉴。
本期推出的是《奏响“双减”民乐曲,点亮少年艺术梦》,丰顺县汤西中心小学将传承民乐文化作为培养学生文艺兴趣的重要抓手,在“双减”背景下打造课后服务民乐特色品牌,一起来看看汤西中心小学传承民乐传统文化的独特做法吧!
在丰顺县汤西中心小学文艺汇演现场,筝琴悠扬,笛韵雅致,余音袅袅,古筝弹奏《挤牛奶》、二胡演奏《锦上添花》、民乐合奏《迎春花》轮番上演,孩子们吹笛子、拉二胡、弹琵琶、敲打扬琴,奏响的民乐旋律或欢快活泼,或高亢激昂,或婉转悠扬,现场余音绕梁,观众喝彩声此起彼伏,纷纷为汤西中心小学的精彩演出拍手称赞。
民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与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学习民乐对于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激发民族自豪感、提高审美素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美育落地校园的有效形式之一。丰顺县汤西中心小学所在地汤西镇新湖村有开展民乐、汉乐的传统,绩苴歌更是丰顺县汤坑、汤西一带独特的民乐,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2009年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当地民乐文化,汤西中心小学高度重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积极整合多方资源,努力将民乐打造成学校课后服务特色品牌。
周密部署。制定《汤西中心小学民乐教育实施方案》《汤西中心小学民乐教育课外活动计划》等文件,明确将民乐课程作为学校推动“双减”落地和落实“五育”并举的着力点之一,把民乐乐器教学纳入课后服务体系,科学设计民乐课程,合理安排执教教师,大力宣传民乐文化,积极吸纳学生参与,确保民乐课程有效开展。
精心组织。一是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从易到难,由简入繁,从认识乐器到掌握乐理,从训练基本功到熟练技能,让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情操,在乐曲中感受民乐的独特音色与文化魅力,保证学生学有所获。二是精心组织民乐活动,联合镇人民政府和新湖村委组织开展“民乐进校园”活动,邀请市文联红色文艺轻骑兵器乐分队到校举办民乐盛宴,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民乐,并通过能力培养、艺术审美、情感熏陶、思想升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精心组织学生参加文艺汇演、广东汉曲汉乐大赛等活动,积极为学生创设展示空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加强保障。学校多方筹集资金购置民乐器具、乐谱,落实后勤保障;聘请民乐专业人员开设讲座和现场指导教学,邀请退休老干部到校授课,解决本校专业师资不足问题,落实师资保障;调整功能场室布局,配备专门民乐教室,落实场地保障。
如今,学校的民乐课程涵盖扬琴、二胡、古筝、笛子、葫芦丝等乐器,民乐课既成为了学校课后服务最具特色的课程,也成为了助力学生实现艺术梦想的有效途径。在课后服务中融入民乐课程,是学校积极践行“双减”政策的一个缩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块沃土。汤西中心小学通过开展民乐教学,在引导学生学习、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同时,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树牢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供稿:丰顺县教育局
整理:李淑婷、钟红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