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处长 余利惠
上海市教科院研究员 朱怡华
一、上世纪90年代末,上海基础教育超常规发展。为适应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需要,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进步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1998年,上海高中阶段的入学率在生源高峰的情况下达到了98%。在这过程中,上海建设了一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通过对素质教育的实验与示范,以这批学校办学的高素质、高质量和高效益,带动了上海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这也是上海基础教育管理的一个重大变革,目的是让学校学会自主办学和主动发展。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基础教育管理改革逐步确立了“以学校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其核心是确立政府依法设置学校,依法管理学校,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自主发展的办学观,鼓励学校在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和遵循国家颁行的学校管理规程前提下,主动制定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自主形成学校的教育风格、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激励学校从不同的角度,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但是学校要真正取得学校法人地位,真正用好办学自主权,除了宏观体制的变化外,还取决于学校是否具有自主办学,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毋庸讳言,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学校自主办学意识和能力大大退化。“今天的学校”却不无尴尬地面对自主办学、主动发展的挑战,难免不适应。
上海有许多富有传统的老学校、好学校,甚至是百年老校,他们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办学传统,积淀了学校文化,造就了学校特色,有着良好的社会声誉。然而他们也同样面临发展与创新的挑战: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学生培养目标的更新,教师队伍的新老更替,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生源的变化,学校的竞争等等,他们同样需要学校发展的再设计,需要发展策略的再选择,需要“老校新办”。
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正是“今天的校长”学会打造“明天的学校”的最好的实践与探索场。
二、1999年4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文《关于本市开展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规范评审的意见》(沪教委基[1999]28号),正式启动了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工程。凡是本市范围内的普通高级中学、普通完全中学高中部及综合性高中,都可申请参加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规划评审。
申请学校必须首先制定“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规划”,提供学校3-5年的发展目标、实施步骤以及操作要点,市教委则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和专家队伍,对学校的申办规划进行指导与评审,通过规划评审的学校应认真执行规划,对于积极改革实验,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并取得成效的学校,市教委在适当时机予以认定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1999年6月,市教委组织专家评审组对上海中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进才中学分别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学校规划试评审,以期实践示范,摸索经验,完善实施程序。至2001年底,上海已有55所学校提出了创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申请,有49所学校通过了专家评审,其中市重点高中和新建的寄宿制高中32所,区(县)重点高中16所,普通完中1所。
纵观历时三年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推进过程,以下问题值得我们共同讨论。
(一)主动性、开放性和个性化——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的时代特征
主动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建设并非轻而易举,它是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对现行学校教育进行改革与探索的过程。这无疑是一个艰苦的某种程度上的自我否定过程,有时甚至是痛苦的。正如市教委张民生副主任所说:推进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高中教育阶段组织一支学校教育改革的“先锋队”,一支攻克素质教育难题的“攻坚队”。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应该是学校的一种主体行为,不应该也不可能是政府指令性的执行行为。因为只有当改革与探索真正成为学校的主动需求时,才可能激发起学校发展中无限的创造力。为此,上海将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工作定位于学校自愿申报,主动建设,政府扶植支持,专业指导的模式,不搞行政指令,不搞政策倾斜,而是以积极的舆论导向激发学校争创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主动性。开始时确有部分区县部分学校采取了观望的态度,但当那些走在前面的学校显示出无穷活力时,争创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局面也就基本形成了。
开放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采取了开放性的推动形态。首先,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并不是市、区重点学校的“专利”,它是对那些在基础教育领域积极推进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典范的褒奖和鼓励。教育的改革,素质教育的落实在各级各类学校都有广阔的探索空间,为此上海允许各种类型的高中申报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当然,从实际的情况看,市、区重点高中占了绝大多数,比较遗憾的是尚没有一家民办的高级中学申报创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第二,市教委把每所学校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规范评审都作为一次全市高中教育改革的展示和交流机会,每一所学校在向专家组报告他们的创建规划时,在展示他们的工作基础与实施方案时,在与专家沟通交流,提问答辩时都邀请全市的兄弟学校列席旁听、观摩。这种大规模的全面总结、展示一所学校已有办学成效和未来发展蓝图的活动,是不多见的,在交流活动中,聆听与观摩不同学校所展示的智慧,成了所有学校汲取营养,开阔视野,启迪思路,深化改革的好机会,规划评审成了一种校际交流的好途径。
第三,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的参与者不局限于基础教育系统,而是打开大门邀请高教系统、教科研系统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大批教授、博导、专家都为上海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个别化——每一所学校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办学历史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传统不同,文化积淀不同,教师不同,学生不同,所处社区不同,因此改革起点、实验条件也是不同的,改革的切入口和发展的目标也应该各具特点。并不是要用同一种模式、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校、“塑造”学校,约束学校,相反,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各具特色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基于这样的认识,上海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确定了一系列前提性概念:
规划评审的主要价值在于“促进学校依法自主发展”;
发展目标取决于学校自身的需求和水平,而不是从学校外部赋予统一标准;
改革与实验发端于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基于对学校现状诊断的准确性;
改革与实验目标的设定、策略的选择必须处于特定学校的“最近发展区”,是这所学校可接受和可行的;
发展成效的评估在同类学校横向比较的同时,更侧重学校自身发展的纵向比较。
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规划评审的形式是“个别化”的,因“校”制宜。市教委派出专家组,十多位专家规划评审,在学校工作三天,进行现场交流、评审与指导,注重“质”的研究与评估,立足于鼓励,为学校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与帮助,受到了学校的欢迎。
(二)注重创建的“过程性”,在过程中激发学校的“生命活力”——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的重要价值取向
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的目标是打造“明天的学校”,但是“明天的学校”不可能从天而降,要从“今天的学校”发展而来,要靠今天的校长带领全体师生员工奋斗而来,这是一个“过程”。既有硬件建设的要求,更有软件系统建设的要求,它包括学校的理念、精神、文化、特色、课程、教师、管理、环境等一系列的内涵建设。硬件建设可以通过外力如加大投入等显性渠道达到目的,而内涵发展则必须依靠学校自身的生命能量来实现,靠校长和全体师生员工的努力来实现。
学校的生存方式千差万别,学校的文化内涵多元丰富,学校的发展质量或高或低,学校的发展速度或快或慢,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正是在学校生存过程中追求学校“生命”(内涵)高质量和高效益的过程。“在迎接挑战中学会生存,在生存过程中追求生命的质量,在追求学校生命质量的过程中走向明天的辉煌”,这是打造“明天的学校”的必由之路。
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十分强调建设的“过程性”以及过程中校长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学校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建立与成熟。
为此上海市教委明确要求:
1.要对学校传统和现状作全面而深刻的分析,认真总结近年来素质教育的改革成果、经验和不足,明确规划制定的起点。
2.在认真诊断与分析学校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规划要提出以培养学生创新和初中能力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案,要有明确的学校改革发展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有教育教学改革的设想与工作步骤。
3.校长应有正确的,并与学校发展目标相吻合的办学思想、办学思路和办学策略,以及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对学生角色地位、教育教学过程、教育质量等问题的再认识。
4.将德育改革和课程教材改革作为规划制定的重要内容,改革要有重点,有学校的个性特色,并有体现个性特色的标志性项目。
5.学校要有教育科研的意识和推进素质教育的统领性实验项目,有明确的实验主题、内容和方法,并有机整合各项改革与实验。
6.要有能够支持学校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系统,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方案及相匹配的硬件,有教师队伍培养与提高的目标、措施与方法。
7.学校能模范地遵守各项政策法规,依法办学,杜绝违规办学行为。同时积极争取社会多方面的支持,改善办学条件,有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
8.规划的制定要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可检测性,办学目标和实验项目要有可操作性措施。规划制定要体现民主性,要有广泛的师生参与基础。
但是从客观要求到学校与校长的实际之间仍然是有距离的,有的校长认为,学校虽是传统的市重点高中,但长期以来工作处于较高水平,发展也比较好,没有敏锐的问题意识,看不到学校存在的问题,不知道改革应从何着手。有的对学校长期以来形成的办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缺乏深刻的认识,对如何赋予新的内涵,找到新的生长点缺乏办法。有的近年来已经作了很多的改革探索,但不知如何将众多的改革探索串起来,形成新的实验和改革项目。有的停留于空洞的口号上,缺乏可检测的目标和可操作的措施。也有的在制定规划中囿于少数人的策划,没有深入发动全体师生参与,没能形成学校的共识等等。
针对实际问题,上海市教委召开了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规划评审培训工作会议,强调了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形成正确教育思想的重要性,强调了校长增强问题意识,学会自我诊断自我评估,并在众多问题中提炼主题的重要性,也强调了校长要加强科研意识,学会以科学的实验与改革项目统领全校工作的重要性。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的指导思想,要求申报学校找准起点,从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确立学校改革与实验的目标,落实可操作性的改革措施,凸显学校的个性特色,充分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重新研究和修订学校的创建规划。
对于每一所制定了规划的申报学校,市教委都派出了专家组进行评审和指导,通过指导,校长们对“高标准、高质量”发展高中教育有了更新的认识,对新时期如何办好普通高中有了新的思考。规划得到通过的学校立即转入了实施阶段。一批具有良好办学声誉和优良传统的老校、名校,继承和发展了优良传统,确定了发展的新坐标;一批以新建寄宿制高中为代表的新崛起的优质学校,以素质教育的实验课题为抓手,整体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2001年11月起,上海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陆续进入了“中期检查”的新阶段,对规划实施努力扎实,发展卓有成效的学校,经市教委批准将认定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普通高中”。格致中学的校长深有感触地说:挂上“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牌子固然是我们所追求的,但在追求过程中的收益则更大,虽然大家都出了几身汗,但学校发展之快,变化之大则是从来没有过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认定与挂牌对学校来说又将是一个新的建设过程的开始。
(三)先实验,后示范,以课题研究促学校发展——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的行动策略
“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工程设计之初,人们的着眼点主要在建设一批示范性的学校,思路有点类似于上世纪50、60年代重点中学的建设。但是人们很快提出了疑问,这类学校究竟应该示范什么?示范学校的办学条件?示范学校的升学率?回答都是否定的。
经过讨论,取得共识,示范性学校首先要示范的是:如何实施以德育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如何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全面素质发展良好,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的学生,如何建设有传统、有特色、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